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

風箱樹(Cephalanthus naucleoides DC)開花了

昨天到新店安康的台灣大學實驗農場參觀,農場內除了水稻及蓮花為大面積種植外,尚有向日葵、波斯菊等綠肥作物也不少,另有一片生態池,種植多樣水生植物,是一片可賞鳥、觀賞及教育的場地,在生態池邊有幾棵風箱樹正盛花中,值得大家觀賞。

風箱樹Cephalanthus naucleoides DC)(又名珠花樹,茜草科風箱樹屬, 落葉性小灌木,高約 3公尺。葉對生,革質,卵形或橢圓形,長 6~12cm,寬 4~6cm ;托葉生於葉柄間。頭狀花序腋 生 或 頂 生 ,徑約3公分,花小,無 柄,具香味;雄蕊內藏;花柱長而伸出;萼瓣及雄蕊均為4枚。核果。花期每年5~7月。

早期風箱樹在台灣北部、東北部低海拔平原及河岸兩側常見群狀分布,尤其在田埂、溝渠或溪 流土堤邊成列生長,如同防風林之作用。由於葉子外形似番石榴,又生長在水邊,故宜蘭地區民眾稱它為 "水 拔 仔。不過近年來水利單位為了國土保安及方便灌溉,大舉興建水泥化之河堤、排水溝渠,致風箱樹野外族群已難再見到,亟待大家共同保護 。


風箱樹開花植株


風箱樹開特寫












夜鷺(Nycticorax nycticorax)

早上到台大,在校園的農場生態池邊,看到許多鳥類在覓食、嘻戲,其中有一隻夜鷺站在石頭上不動,有人靠近也不怕,觀賞一陣子才看到牠慢慢的漫步去喝水,喝完水還在石頭上擦擦嘴吧,才又站在石頭上。

夜鷺(Nycticorax nycticorax),身長約58公分,頭上和背部有黑藍色的光澤,後頭有白色長飾羽。翼、腰至尾羽為灰色。眼橙色或紅色(繁殖期),腹面有污白斑。亞成鳥背面褐色,有淡黃褐色斑點。腹面羽色較淡,有縱斑。 於飛行時偶而發出似『嘎、嘎』粗啞之喉音。常緊縮頸部,單足佇立,呈蹲縮狀,乍看下很像彎腰駝背,豪無精神的樣子,但以賞鳥人的角度去觀察,牠們是一種體色、造型都很美的水鳥。牠有另外一個俗名叫「暗光鳥」,顧名思義牠是比較偏愛夜間活動的鷺鳥。 


站著不動,乍看下很像彎腰駝背、豪無精神的樣子。


漫步至水邊喝水。

夜鷺喝水及擦嘴吧的樣子

2009年5月26日 星期二

蜉蝣(Baetis sp)

日前在新店屈尺的加油站加油,在加油站廁所窗戶上,看到很多蜉蝣(Baetis sp)停息在玻璃上,有些前脚舉起,像在擔任指揮的樣子。
人稱蜉蝣朝生暮死,這是一種誤會,實際上蜉蝣並不比其他的昆蟲短命,因為蜉蝣的稚蟲在水中生活,必需經歷數十次蛻皮才能脫離水面變成亞成蟲,亞成蟲再蛻皮才真正成長完成。成蟲身體柔軟而纖細,複眼發達,觸角甚短呈剛毛狀,口器相當退化,因此成蟲期除了吸取水分外,幾乎不再飲食。
蜉蝣羽化後就在稚蟲生長的溪流湖泊附近求偶交配,然後產卵、死亡,成蟲壽命依種類而定,有些極短只有數小時,最長的可達20餘日,通常為2~3日。所以成語中「朝生暮死」指的是蜉蝣成蟲的生命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

鐵冬青(Ilex rotunda Thunb)的蟲癭花

前天去爬菜公坑山,下山後到大屯自然公園休憩,看到鐵冬青樹盛花中,在拍照時發現不少蟲癭花,把牠剖開裡面住了三隻紅色的蟲子,因蟲子尚小,無法看出是什麼蟲。


鐵冬青的蟲癭花較正的花苞大很多。


鐵冬青蟲癭花的特寫。



解剖蟲癭花的內部構造及昆蟲的幼蟲。

陸生渦蟲(Diversibipalium sp.)

前天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的菜公坑山爬山,在途中看到一隻陸生渦蟲(Diversibipalium sp.)在覓食,樣子很可愛,尤其寬廣的頭很特殊。
陸生渦蟲的身體通常成長圓形,遠看有點像蚯蚓,細看則相差甚多,牠是屬扁形動物門渦蟲綱的成員,因牠的再生能力強,經常被用來作為再生能力的實驗材料;且對生活環境是相當挑剔的,稍有污染, 便無法生存, 是重要的環境指標生物。




2009年5月20日 星期三

黑冠麻鷺 (Gorsachius melanolophus)

日前在台中科博館的草坪上看到一隻黑冠麻鷺吃了一隻小蟾蜍,走近觀察、拿相機拍牠,牠不逃離,也不怕人,一付悠閒的樣子在覓食。

黑冠麻鷺 (Gorsachius melanolophus),額、頭頂及冠羽為黑色,冠羽長達10公分左右,背部為銹紅色有黑色橫紋,胸腹部亦有銹紅色縱麻斑,故有其名。

黑冠麻鷺,在臺灣通常棲息於低海拔山區至山麓一帶,為不普遍的留鳥。常單獨活動於陰濕的樹林下或在溪澗水邊覓食,在樹下以蚯蚓、昆蟲等為食。在水邊則覓食小魚蝦、兩棲類、無脊椎軟體動物或水生昆蟲等。

埃及聖鹮(Sacred Ibis)

今天到關渡自然公園,看到一些鷺科的鳥類水池邊覓食,其中有三隻較大,是埃及聖鹮,在樹上休息、嘻戲,很宜然自得的樣子,令人羨慕。
埃及聖鹮(Sacred Ibis)原生地為東非、衣索比亞等地。在台灣的應為籠中逃逸的鳥,漸次繁殖且適應台灣環境的一種外來歸化鳥種。

2009年5月18日 星期一

被獵食的淡色小紋青斑蝶(Tirumala limniace)幼蟲

日前在新店和美山美之城社區的公園內看到一棵華他卡藤,上面有很多淡色小紋青斑蝶的幼蟲在啃食它的葉子,也看到了厲蝽的若蟲在獵食淡色小紋青斑蝶的幼蟲。
厲蝽的若蟲在淡色小紋青斑蝶幼蟲的身上咬了一口,應該是有麻醉作用,淡色小紋青斑蝶的幼蟲慢慢垂下,只剩二腹足掛在樹上,任憑厲蝽吸食,到最後乾枯而死。






淡色小紋青斑蝶的幼蟲在啃食華他卡藤的葉子。
厲蝽(Eocanthecona concinna)的若蟲在獵食淡色小紋青斑蝶的幼蟲。
乾枯死亡的淡色小紋青斑蝶幼蟲是被厲蝽獵食的殘渣。

2009年5月15日 星期五

黃裳鳳蝶(Troides aeacus)化蛹

今天在新店和美山美之城的公園內看到一棵茄冬樹,有華他卡藤港口馬兜鈴等攀爬其上,並發現有很多昆蟲在樹上,如蝶類的幼蟲、蜂、蝽蟓、瓢蟲….等,幾乎成了一個生態圈,最令人驚訝的是有很黃裳鳳蝶(Troides aeacus)的幼蟲。

黃裳鳳蝶(Troides aeacus)的幼蟲大部分已達終齡,甚至已化成蛹;有的却被寄生蜂寄生,恐生命不保;有的被厲蝽獵食而亡;有的大吃特吃,牠應該吃馬兜鈴的,但却發現連華他卡藤都吃,有的已織好帶子準備化蛹却體力不支而亡。

在觀察一段時間裡,發現一隻終齡幼蟲從織吊帶、兌皮、化蛹、蛹殼硬化等均予全部拍照、錄影。















黃裳鳳蝶的幼蟲也搶食華他卡藤的葉子。














被寄生蜂寄生的黃裳鳳蝶幼蟲,恐生命不保。














黃裳鳳蝶幼蟲被厲蝽獵食後留下的屍首。


















已織好吊帶準備化蛹,却體力不支而亡。














已織好吊帶準備化蛹。
幼蟲的皮從背部開始裂開,慢慢把皮脫掉。













脫掉的皮掉在地上。













剛脫皮化成蛹的蛹殼是軟的。

















蛹的正面













化蛹後約半小時蛹殼變硬,且擬態枯葉,連葉的主脈、支脈都很清楚。

2009年5月10日 星期日

頻婆(Sterculia nobilis)

昨日到外雙溪劍南路看昆蟲,在路邊看見一棵頻婆正盛花中,滿樹繁花,遠看非常醒目,近看像皇冠狀的小花,令人讚嘆。
蘋婆(Sterculia nobilis)屬梧桐科多年生常綠喬木,原產中國南部。樹高10~15公尺,幼枝略有星狀毛。葉短圓形或橢圓形,,薄革質,兩面均無毛;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,柔弱且披散;萼初時乳白色,後轉為淡紅色,鐘狀, 5 裂,裂片條狀披針形,先端漸尖且內曲,在頂端相互黏合;蓇葖果矩圓狀卵形,熟時鮮紅色;種子橢圓形或矩圓形,黑褐色,富光澤。
在南台灣經常可以見到它的芳蹤,它葉片大而濃茂,樹姿清雅,很多人都用它來當行道樹或綠蔭樹栽培,北部則較少見,因此很多人不認識它,見了它也叫不出或寫不出名子字來。













蘋婆的葉片大而濃密


蘋婆滿樹繁花的樣子
近看蘋婆的花,狀似皇冠。

日本莬絲子C. japonica Choisy var. japonica)-入侵的植物殺手

前些日子途彰化和美鎮的某個路上,驚見那棵樹怎麽不一樣,好像被黃色的蜘蛛網給纒住了,靠近一看,原來是一棵榕樹被入侵的植物殺手--日本莬絲子給覆蓋了。
日本菟絲子(C. japonica Choisy var. japonica)即巨型亞洲菟絲子,它無葉也沒有根,不能自行營生,必須依附別的植物生存。它將根部緊緊纏繞著寄主植物,再以強有力的吸盤,吸住寄主植物的莖,靠著吸取寄主植物的養分維生。
日本莬絲子依據美國的資訊顯示,溫帶地區的日本菟絲子乃一年生殺手,攝氏零下十二度才可將之殺死;其生長量平均每天達約十五公分;種子壽命長達十~廿年;無根、無葉的絲狀幼苗可獨立存活數週;除了種子繁衍之外,植物體碎片即可產生新株,一旦入侵攀纏其他植物體之後,其危害程度甚為恐怖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日本莬絲子的吸盤吸住榕的葉柄以獲取養分


2009年5月9日 星期六

藪鳥(Liocichla steerii )

前些日子與同好到杉林溪觀看植物,中午時間在一涼亭上休息,看見二隻藪鳥在涼亭週邊叫著,且好像不怕人的樣子,有遊客丟麵包屑給牠,牠立刻飛下檢食,吃完還向遊客討食。
通常藪鳥是昆蟲為主食,也會吃成熟的果實,或挖掘地下的無脊椎動物來吃,向遊客討食還是第一次看到。
藪 鳥(Liocichla steerii) 屬畫 眉 科 鳥類。 嘴 黑 褐 色 ; 腳 褐 色 ; 眼 前 下 方 有 一 橙 黃 色 斑 , 甚 為 醒 目 ; 臉 部 、 頸 側 橄 黃 色 , 外 緣 雜 有 橙 黃 色 羽 毛 ; 額 黃 色 ; 背 部 橄 綠 色 , 頭 上 、 腰 部 灰 黑 色 ; 飛 羽 基 部 橄 黃 色 , 次 級 飛 羽 末 端 有 白 色 細 斑 , 三 級 飛 羽 栗 褐 色 ; 尾 上 覆 羽 灰 藍 色 ; 尾 羽 末 端 黑 色 , 羽 端 白 色 ; 喉 、 前 頸 灰 黑 色 ; 腹 面 橄 黃 色 , 中 央 暗 灰 綠 色 ; 尾 下 覆 羽 黃 色 。
藪 鳥 常 成 小 群 活 動 , 性 活 潑 、 機 警 , 常 跳 躍 於 濃 密 之 灌 木 叢 中 , 或 出 現 於 產 業 道 路 和 小 徑 上 ; 常 發 出 嘹 亮 似 「 急 - 救 兒 」 , 或 粗 啞 似 「 嗄 、 嗄 、 嗄 」 的 鳴 聲 。













個性活潑、好動、機警的藪鳥















在涼亭週邊活動,不怕人的藪鳥















活潑讓人憐愛的藪鳥














會向遊客討食的藪鳥















檢食遊客給的麵包屑

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

台灣赤楊(Alnus formosana )的蟲癭與菌癭

日前在台七甲往武陵農場的途中,看到很多的台灣赤楊,且它的葉子上長有很像青春痘的東西,那就是蟲癭,這種蟲癭直徑約0.2公分,非常小,但用刀子剖開也可辨識出是蟲癭,因昆蟲的幼蟲實在太小,無法辨識出何種昆蟲。另台灣赤楊的枝稍長出像果實的東西,原以為是它的果實,但又比果實大很多,經剖開才知道是生病了,長的是菌癭。
台灣赤楊(Alnus formosana )屬樺木科,落葉喬木 ; 3000公尺以下常見,在次生林地及崩塌跡地,常形成純林。 葉互生,卵狀披針形,先端銳尖,細鋸齒緣。 花單性,同株;雄花呈葇荑花序下垂;雌花成密穗狀花序,生於枝端 。果序呈毬果狀,橢圓形,長約2公分。









長在葉子上的青春痘是蟲癭











蟲癭特寫
剖開蟲癭可見昆蟲幼蟲
菌癭長的很像它的果實
它生病了,無法正常生長。
菌癭剖開的真相

艾草(Artemisia argyi)上的蟲癭

日前到武陵農場遊玩,在台七甲的路邊看到一株艾草(Artemisia argyi),以為長了果實,但又不像,走近一看,原來是長了蟲癭,且這些蟲癭軟軟的,經剖開一個來看,除了皮層長有細毛外,中層很厚,軟軟的類似海棉,內層是木質的,很硬,以便保護幼蟲,幼蟲是白色的,原來是雙翅目癭蚋科昆蟲造的癭。

這棵艾草乍看像不像長了很多果實。



蟲癭的特寫
蟲癭的特寫
剖開蟲癭可見白色的幼蟲